樓板以壓型鋼板作施工模板,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非組合樓板。
抗震及抗風(fēng)設計
?。?) 設計要求依據文獻[3],本工程50 年超越概率63%、10%、5%、3%、2%所對應的基本烈度值分別為5.2、6.1、6.3、6.4、6.6,按重慶市地震局的批復,按照50年超越概率3%的設計地震動(dòng)參數進(jìn)行抗震設防。由于現有計算程序無(wú)法輸入6.4度的地震動(dòng)參數,在抗震計算時(shí),取7 度的參數進(jìn)行計算。
?。?) 總體設計
1)使用及建筑要求設置的條件:
a. 塔樓部分平、立面非常規則,雙向基本對稱(chēng),建筑與結構結合較好,為結構抗震提供非常有利的條件。
b. 全鋼結構,材質(zhì)均勻,延性較好,能很好地滿(mǎn)足抗震二道設防的要求。
2) 側力構件的設計:
a. 內筒框架?支撐結構:在柱間均設置了鋼支撐,部分為偏心支撐,有條件的框架柱間加設小柱,以加強框架支撐的側向剛度。
b. 為提高內筒的框架支撐抗側力體系的水平剛度,加高框架的高度,設計時(shí)權衡考慮梁承載力與增加水平剛度的要求。
c. 設置4 道加強層,在23、41、54及頂層由外伸桁架及外框腰桁架組成,加強層內筒的支撐均為中心支撐,設計中,比較了不同層設置加強層對水平剛度的效用程度,目前所設置的層數為最佳。
d. 裙房以下,采用鋼骨混凝土柱、鋼梁:考慮加強整體剛度及與裙房(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)的連接,對提高結構整體的水平剛度起一定作用。
2) 按照《建筑抗震設計規范》8.2.3條“框架部分按計算得到的地震剪力應乘以調整系數,達到不小于結構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5%的要求,在本工程設計中考慮到這項要求并滿(mǎn)足了規定的要求。
3)地上7 層以上地震效應比較大的層采用約束屈曲耗能支撐,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起到減震作用。
4) 薄弱部分的加強:
a.底層可能產(chǎn)生的薄弱部位:采用鋼骨混凝土,是對結構抗罕遇地震時(shí)地震作用的加強,采用鋼梁及鋼支撐也可使塑性鉸首先發(fā)生于支撐或梁而不是柱,以保證結構不致造成倒塌。
b. 加強層上下相鄰的框架柱:由于堅強層的設置剛度有很大的突變,相連接的框架柱受力比較復雜,很可能成為薄弱部位。根據彈性計算的內力結果對截面要適當加強,留有相當儲備量,再經(jīng)彈塑性時(shí)程分析進(jìn)行驗算校核其受力與變形性能予以加強。
c. 通過(guò)彈塑性時(shí)程分析、檢驗上部結構首先產(chǎn)生塑性鉸的層及構件,調整構件截面采用約束屈曲耗能支撐,使塑性鉸發(fā)生移轉到較次要構件,確保結構滿(mǎn)足大震不倒的目標。